项目驱动法在教学运用中的思考
工商管理系 李 渔
摘 要:项目驱动法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主体,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和协助下合作学习、小组工作,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其关键在于项目的设计、小组的构建和成果的评价。
关键词:项目 项目驱动法 合作学习 思考
项目驱动法因其独特的教学效用在应用型大学中越来越受到青睐,得到广泛运用。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为了完成一个学习任务而化大量时间去讨论,忽视了项目完成之目标,陷入了讨论教学模式的困境。为此,本文重新梳理项目驱动法的内涵,厘清认识,进而对其在教学运用中提出几点思考。
一、项目驱动法的内涵
项目驱动法是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项目驱动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进而演化为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项目驱动法的演进过程中,也催生并伴随着高校与企业的相互合作。
项目驱动法是合作学习和小组工作的教学方法。项目驱动法的心理学基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方式获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在其中起组织和指导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二、项目驱动法在教学运用中的思考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项目驱动法是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主体的小组工作和合作学习,通过完成项目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项目驱动法有别于讨论教学法,讨论不是目的,只是其中解决一个问题或任务的一种手段。因此,项目驱动发关键在于项目的设计、小组的构建,并通过成果的评价作为保证。
(一)项目的设计
教学项目的设计是整个项目驱动教学的关键。项目设计必须围绕课程重难点,可以来自于企业的真实项目,也可是根据课程内容设置的虚拟项目,或是一次任务。课堂教学的项目包括小规模的完成某一教学任务的学习型项目和在一定期限内完成的一个综合性项目。
学习型的项目设置采用模块化方式,根据教学重点将项目划分为若干模块,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相应的模块。综合性项目就是根据学生所学课程设置一个总项目,这个总的综合性项目又根据课程不同的知识要点划分为若干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项目,再将每个子项目分解为多个任务单,每个任务单涵盖一定的课程知识点及重难点。因此,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应注意项目的可行性,难度适中,以及项目的综合应用性。
(二)小组的建构
项目驱动法是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学习和小组工作的教学方法。如果只局限于完成一个学习型项目,项目驱动法的小组分工、合作与小组讨论等的教学形式的小组分工、合作无异。而要完成综合性项目,需要扩展于课堂之外,打破小组只限于同班、同专业、同年级的窠臼,结合其项目,把学生组织在若干个小组内(一般每组5-7人),采取自由组合与合理调整相结合,由几个学科的教师(包括企业员工)联合进行指导,学生合作完成项目。
(三)成果的评价
成果评价是项目驱动的保证,它既是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又是对教学的评价,应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综合评定、发展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项目完成之后,以项目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汇报,针对项目的完成情况及结果进行自我评估。教师同时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现和成果及时地进行分析点评和成绩评定,肯定学生的表现和成绩,针对其不足之处给予建议,以促进学生获得更大的提高。
(四)教师的角色
项目驱动法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合作学习和小组工作。因此,老师应从三尺讲台走进学生之中,与学生交流、讨论,从单纯的讲授转变为引导、互动,合作学习。教师在整个项目驱动教学过程中角色不断转换,既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和协助者。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项目驱动法把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小组工作,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另一方面,作为课堂教学的另一重要因素教学内容却在项目驱动法推行过程中予以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同时推动课程改革,使之交响并进,从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